包邮台版 十一种孤独 二版 理查 叶慈经典短篇小说集平装本 木马文化9789863595670 word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包邮台版 十一种孤独 二版  理查 叶慈经典短篇小说集平装本 木马文化9789863595670 word格式下载

包邮台版 十一种孤独 二版 理查 叶慈经典短篇小说集平装本 木马文化9789863595670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包邮台版 十一种孤独 二版 理查 叶慈经典短篇小说集平装本 木马文化9789863595670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包邮台版 十一种孤独 二版 理查 叶慈经典短篇小说集平装本 木马文化9789863595670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9863595670
  • 作者:理查.叶慈 
  • 出版社: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8-07
  • 页数:304
  • 价格:11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25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2-06 04:46:01

内容简介: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

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知名作家威廉.斯蒂隆(William Styron)、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安.貝娣(Ann Beattie)與羅勃.史東(Robert Stone),都對他無可挑剔的散文充滿欽佩之意——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1962),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1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讚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后區肥厚的電話簿裡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儘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美滿幸福〉一開始是隔天即將結婚的男女,女孩從辦公室眾人的祝福中脫身回家,對於即將轉變的身分繼憧憬又不安,期待晚上與未婚夫的見面能安定自己的心情;男孩離開辦公室後,對於即將失去的自由突然失落起來,而意外的單身歡送派對令他匆匆離開了自己的未婚妻,絲毫沒發現女孩疲憊的語氣及表情。

〈愛找苦頭吃的人〉華特.韓德森九歲的時候,有好一陣子覺得倒下去死掉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25年後的這一天,他被炒魷魚了,他發現「讓事情發生並溫文儒雅地接受,可說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不可否認,有風度的輸家這種角色,向來深深吸引著他。」在一天結束、回到家裡,當妻子問起他的工作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他優雅地倒進沙發,對著妻子說:「我中槍了。」

〈建築工人〉是一個22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采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儘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名人推薦:

葉慈是裁縫師,特別擅長縫製孤獨。

他不僅知道如何測量孤獨的尺寸,也讓人穿上了就脫不掉。

一開始你可能還會憐憫小說裡的人,讀到最後你會憐憫起自己,

而且發現那些憐憫一點用也沒有。──黃崇凱(小說家)

李桐豪(作家)、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黃崇凱(小說家) 齊聲按讚

好評推薦:

紐約版的《都柏林人》。——《紐約時報》

二十世紀最富洞察力的作家。——泰晤士報

美國最好的戰後小說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獨立報》


书籍目录:

一,傑克南瓜燈博士

二,美滿幸福

三,裘蒂擲骰子

四,完全不痛

五,愛找苦頭吃的人

六,跟鯊魚搏鬥的人

七,和陌生人一起開心

八,B.A.R.專家

九,優秀的爵士鋼琴手

十,舊的不去

十一,建築工人


作者介绍:

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一九二六年生於紐約州楊克斯鎮。二次大戰退役之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 Corporation)擔任公關部寫手,也曾短暫為勞勃.甘迺迪參議員撰寫講稿。一九五三年起開始發表備受讚譽的小說作品,第一本小說《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提名一九六二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總共出版過九部作品,包括小說A Good School、The Easter Parade、Disturbing the Peace,及兩部短篇小說合集《11種孤獨》和Liars in Love。葉慈離過兩次婚,有三個女兒,卒於一九九二年。評論界將理查.葉慈與費茲傑羅、契軻夫等大文豪並列,並認為他是美國戰後最好的小說家及短篇故事作者。

 

譯者簡介:

 

李佳純

 

  生於台北,輔大心理系畢業。曾旅居紐約六年求學就業,2002年返台後正職為翻譯,副業為音樂相關活動。譯有《喬凡尼的房間》、《白老虎》、《等待藥頭》等書。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麦拉的嗓子眼突然给堵住了,街灯打她眼里掠过。她把半个拳头塞在嘴里,可怜地抽泣着,呼出的团团热气飘逝在黑暗里。好久好久她才停下来,每吸一下鼻子,都弄出很大响动,仿佛几里外都听得到。最后,她平静下来,或几乎平静了。她尽量控制自己的肩膀,不要抖得太厉害,然后擤擤鼻子,放好手帕,郑重其事“啪”的一声合上了包。

他们在热吻,杰克的手滑进她的大衣里,熟练地四处游走,又探进里面的衣服,直到握住她的乳房。“别再生我的气了,好吗,宝贝”他的嘴凑在她唇边,低声哼着。“想不想去喝一杯?”

她的手紧紧搂着他坚实的背,抱着不放,然后自己转过身,这样他的另一只手可以偷偷滑进她的大腿根部。“好的,”她低声说,“我们只喝一杯,然后——”

“好的,宝贝,好的。”

“——然后,亲爱的,我们就回家”


她腾的站起来,迸发出一声大叫,这声音从她紧闭的双唇中发出来,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哀怨的呼喊:“他们不能等等吗?”

“你---疯了吗?”他退后几步,双目圆睁,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她该理解才是,该死的,如果结婚前她就这样,结婚后还得了?“你还有没有良心啊?今天晚上就让他们等着?在他们为我做了这许多之后?”

那一两秒钟,她的脸似乎没有他以前觉得的那么美了。但她脸上旋即又露出一丝微笑,“当然不能。亲爱的,你是对的。”


我想站在那里,摆个姿势,像城堡里的公主那样,让你爬上那么多级可爱的台阶,来带我走。


那足以让最敬业、最富有想象力的老师也迷惑不已


他去到男厕所,吐了。


他停下来,以恋人般庄重的神情欣赏它。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1962),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1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讚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后區肥厚的電話簿裡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儘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美滿幸福〉一開始是隔天即將結婚的男女,女孩從辦公室眾人的祝福中脫身回家,對於即將轉變的身分繼憧憬又不安,期待晚上與未婚夫的見面能安定自己的心情;男孩離開辦公室後,對於即將失去的自由突然失落起來,而意外的單身歡送派對令他匆匆離開了自己的未婚妻,絲毫沒發現女孩疲憊的語氣及表情。

〈愛找苦頭吃的人〉華特 韓德森九歲的時候,有好一陣子覺得倒下去死掉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25年後的這一天,他被炒魷魚了,他發現「讓事情發生並溫文儒雅地接受,可說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不可否認,有風度的輸家這種角色,向來深深吸引著他。」在一天結束、回到家裡,當妻子問起他的工作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他優雅地倒進沙發,對著妻子說:「我中槍了。」

〈建築工人〉是一個22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采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儘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精彩短评:

  • 作者: 南国的小伙子 发布时间:2018-11-25 16:46:28

    太難過了

  • 作者: 与翁 发布时间:2019-07-26 18:36:30

    孤独是当我们有机会得到他人的了解时,那个瞬间一闪而逝。

  • 作者: Poem 发布时间:2018-11-16 07:37:26

    看完這本書又看完革命之路後,做了一個人生重大決定,其實內心還是忐忑的,但應當承受。我無法承受的是假裝自己沒有感覺。


深度书评:

  • 你怎可逃避孤独

    作者:王这么 发布时间:2010-04-11 14:14:42

    人们提倡说真话,但谁都知道,有些真话是不该能说的。鲁迅说过一个故事:有家刚生了小孩,大家都来恭喜,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有的说赞美这孩子有官相,最口舌笨拙的,也祝福声“长命百岁”。唯独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被大家一顿痛打。

    理查德.耶茨,也是个会说欠扁之真话的人。他的真话是:“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在他的小说里,孤独并不具备任何诗意、哲思特质,而直接是灰暗的生活常态,人物在这种孤独之中形象卑微,举动笨拙,毫无出路可言,对于读者,所能拥有的阅读感受,也是一种惨淡无希望之旅。

    作家本人大半生从事艰辛困顿的写作,短暂走红,又陷入长久的被遗忘。妻女离开了他,长久以来独自生活,白天疯狂写作,晚上烂醉如泥。一生如笔下的故事般凄清。

    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拥有包括冯内古特在内的一大批作家拥趸。他的写作技巧是超卓的,因此,更需要读者在翻阅中保持勇气。关于普通人生活里的种种失意,失落,惨被孤立,遭受羞辱……一开始,你会随着他简洁、细腻入微因而极其富有现场感的叙述,对此心领神会,似曾相识,然后下意识地想要转开视线,合上书脊,预感到会发生什么,就是自己也经历过并极力想遮掩遗忘掉的那一切。他的人物形象太鲜明太亲切,就像读者自己,谁也不想眼睁睁看着他们出丑,站在那儿像个傻瓜,强装镇静,其实羞愧难当,不知所措,无能掩饰的渺小可怜。

    产生共鸣,当然是人们热爱一部作品的原因,但仅此不能满足,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人生的修订,希望为平淡的生活收获指导和救赎意义,得到心的慰藉。

    然而在理查德.耶茨这里,读者的指望成为泡影。他只会让你重温焦虑,重回那昏暗拥挤的生活巢穴。比如这本《十一种孤独》。

    十一种孤独的人生。被同学们排斥在外的转学生,为了获得认同编造荒唐的谎言,而唯一试图对这孩子给予关怀的女老师,小心翼翼费尽心思,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一腔怨气,只好用污言秽语和色情画来回报她。这第一个故事就令人深感世事无奈,童年时期已让人无路可逃。

    下面每个故事里,都有一颗企望获得社会认同,摆脱孤独的心灵在苦苦挣扎,具备传统硬汉风范却又被同僚排挤被学员抵触的军官;刚刚走进婚姻就面临隔膜各自强行忍耐的年轻夫妻;在妻子与同事那里都找不到一点尊重,到酒吧又被女孩冷落的前二战机枪手……

    人是社会的人,只要生活在社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愿望,也能把人在某个时刻抛入这难堪境地。这是社会的冷酷,但也未必不出自人物本身的残缺:智力与情商的平庸,外貌或出身背景甚至仅仅是偶尔染上的肺结核病……这里的悲剧,有古希腊式的绝望感,但缺少古希腊的崇高精神,只是庸常的绝望。

    优秀作家必须是残忍的,可残忍得如此不留余地,如此“自然主义”是否过分?

    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小理查德.耶茨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每当面临饥饿难耐或被人轰走的时刻,母亲就会对对着孩子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中的句子。酗酒落魄的母亲,对生活有自欺欺人的理想,像使用过度的安慰剂,令人厌恶而难堪

    童年时代的往事,是不是让作家对于所有关于人生的粉饰,包括“希望”,都产生了反感?不能确定。但这个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关于创作风格的偏执。他说,他对成功不感兴趣,他喜欢写“失败”。

    于“失败”之中,更可以看出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激情,哪怕它隐藏得如此之深。犹记得在成名作《革命之路》中,理查德.耶茨揭穿了“美国梦”的虚妄,中产阶级甜蜜生活背后的空洞,人们深感焦虑,却又找不到出路,“革命之路”,只是一条道路的名字而已,毫无指导意义。

    “你要搞到房子,就得找一份工作,如果你要搞到很好的房子,一个甜美的家,那你就得找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这就是98.9%以上的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就是问题所在,新一代的人,已经背离了梦想与开拓的传统,在同一化的安稳生活追求中泯灭了个性,他们的孤独,他们的焦虑,自然也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在乏味的人生中,受挫而又茫然地走下去。

    《十一种孤独》中,这种关于真相的记录,更加尖锐,毫不体谅与同情,更难看到我们想要的“希望”。

    但如果你能从疲惫不知所已的步伐中停下来,环顾四周,也未必没有一些特别的:《乔迪撞大运》中,瑞斯军士隐在夜色深处沉默如石的身影,《旧的不去》中,与世隔绝的肺病隔离病区中的前大兵们,在圣诞夜装扮滑稽,大笑喊着祝福的话语,跳过一间间被死亡笼罩着的病房……

    令人于悲凉中突起肃然之情的细节,几乎都来源于经历过真实战场的军人。或者,作者想说的是:生活如同一场看不到终结之日的战争,生存下来,是是需要用孤决的勇气去作战的。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种激烈渴望,年复一年在贫穷与孤独中写作着的理查德.耶茨,也有着这种硬汉子的骄傲。

    所以,不必下意识逃避他的冷酷书写。写下这么多庸常看似无药可救的孤独,塑造这么多愚钝可笑的角色,并非出于恶意或绝望。他揭露真相,也许只是在寻找转机,书写孤独,正是他征服孤独的不二法门。

  • 南瓜灯博士:我站在一条小巷里,吵闹声像太阳一样遥远

    作者:雙生 发布时间:2014-05-25 20:04:27

    很多人在回忆童年时,总说起当年的无忧无虑。但对于同样不少的人来说,他们心灵深处的创伤,往往也根植于年幼岁月。如果说“人都是孤独的”,那么这种属性将是贯穿于人一生不同的时期。所谓无忧无虑的童年,很可能却遭受着一种庞大的孤独。

    耶茨把《南瓜灯博士》放在《十一种孤独》的第一篇,若是有心之举,或许就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孤独,沉重并且深远。当我今天重读这一篇的时候,难以避免地泛起了共鸣。

    这个故事几乎没有情节,却在结构上构建了几对矛盾。表层是文森特与新班级同学间的矛盾。内核是文森特保护自我与融入世界的矛盾。而普赖斯小姐与文森特之间的矛盾,则充当了表层与内核间的连接。学校作为大部分人早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场所,常常构成人们各种情感的发源地。心智发展尚未完全社会化的孩童,固执地用天性的爱恨去行动,从而导致了一种直接而真实的残忍。当一群孩童因共同学习生活而构建起情感习惯上的联盟时,任何企图闯入者均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于是“转学”成为一种令人恐惧的行为。耶茨在故事中把文森特转学后遭受排挤从而产生巨大孤独感的画面描绘得让我惊呼。“当所有人再次想到文森特.萨贝拉时,课间休息时间到了,而他们想到他,也只是确定他被排除在一切之外。”于是文森特躲进了自己的藏身之处——“一条狭窄的小巷,水泥砌的,位于两栋教学楼之间,只连着几条关上的消防通道,另一头不通,很是隐蔽。那里十分凄凉——他可以背靠墙壁,眼睛盯着出口,课件休息时的吵闹声像太阳一样遥远。”这些文字里的孤单感深入骨髓,同辈压力足以摧垮一个年轻而敏感的灵魂。

    在另一个方面,普赖斯小姐渴望扮演拯救文森特的上帝角色。她自以为聪明地给予文森特明显的偏爱,告诉他他有多么优秀而她又是多么地爱他。于是普赖斯小姐毫不费力地在孤独的文森特心中构建了一个圣母的形象。但文森特理想化中的圣母并不能爱世人,至少不能公平地爱世人,她需要源源不断地向他释放偏爱。这种错位的圣人形象往往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在犯错遭到普赖斯小姐温柔的责骂后,文森特又遭遇了一种巨大的孤独。

    故事的尾巴很有意思。文森特从普赖斯小姐处离开后,竟意外受到同学的亲睐。他似乎是因为扮演了一个敢于犯罪不畏惩罚的硬汉形象而成为了英雄。(我已经回忆不起孩童时的逻辑方式了。)但是就在文森特手舞足蹈添油加醋地讲述自己的英勇行径时,自认为文森特已被救赎的普赖斯小姐从他们身旁经过,并致以了充满关怀的笑容与赞许。这无疑在事实上出卖了文森特。硬汉的形象瞬间成了甜腻腻的爆米花。文森特再一次被排挤出同辈集团。最后,他来到先前隐藏自己的狭窄的小巷,在墙上认真地画下普赖斯小姐的裸体,并写下自己知道的所有脏话。于是这面墙承载了文森特丰富的情感。同辈的排挤、圣母的倒塌、渴望保护自己而又渴望敞开心扉的纠结,甚至还伴随着最初的性萌动。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文森特铺天盖地的孤独。他置身其中,找不到出路,就连小巷唯一的出口,也紧紧地闭上。

    就像耶茨所命题目“南瓜灯博士”的原型杰克一般:去不了天堂,亦去不了地狱,唯一能做的,竟是默默等待审判日的到来。

  • 你把孤独献给谁

    作者:糖罐子 发布时间:2009-12-31 13:48:38

  • 负能量之书

    作者:大道皮皮 发布时间:2014-09-04 17:19:30

  • 体面的孤独

    作者:舟菖蒲 发布时间:2011-06-02 18:50:44

    在《自讨苦吃》里,主人公沃尔特在自己即将被老板炒掉时回忆起自己童年乐此不疲的游戏。我不知道多少人像我自己一样和他有几近相同的爱好——儿时热衷于扮演被手枪击中的角色,站住,转身,摆出优雅的痛苦姿势,然后停顿片刻,再一头栽倒成为一具皱巴巴的尸体,最后因为精彩的表演受到大家的欢呼。我们的童年大概也体会过相同的桥段,无论是在话剧中扮演滑稽的小人物还是在与同学的打闹中充当一名乐呵呵的傻角引大家发笑。当你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这些角色,仿佛自己就真成为了那样的角色一般。在大家的欢呼喝彩中,你甚至会感到一股戏剧般的升华并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时刻你已经无所谓真正的自我究竟在何方,关键在于有人正为你现在的自我而喝彩,那么就只需让这神圣的戏剧化继续就好。

    这戏剧化的诱惑同样也体现在沃尔特被炒掉的所有过程中。从预料到老板要招呼他到办公室,到步出办公大楼,甚至是回家之后,他满脑子想的只是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体面的失败者”。他需要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姿态来保全自己,让所有人看到他已经尽力了,只是仍不免于失败。就好像小时候打橄榄球无心恋战,心底里渴望偷偷受伤,然后像英雄一样被抬出场外一样。

    所以,在这一路上沃尔特都做了些什么呢?在走路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尊严“;和部门经理亲密对话处处体现出风度,只怕会惹的对方尴尬;时刻注意自己的背影整洁、笔直,控制脸上的每一丝表情;以及幽默且轻松愉快地对秘书说道:”别管工作啦,我刚被解雇了。“所以这一切都像电影里的一个场景,摄影机从沃尔特的角度开始往后移动,摄出办公室的全景,然后让主人公在画面中庄严而孤独地走过。”

    你是否也这么为你的失败设想过?在众目睽睽之下 潇洒地走完“接受失败“的道路,然后露出一抹无比阳光但又故意让人察觉一丝痛苦的微笑?就好像那些坚强的电影男主角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很多,这里面包括所有观众的“尊敬”,抒发出你是多么坚强的感慨。还有他们的同情,对你“不经意”但其实是故意流露出的脆弱的深深认同感。以及最重要的,这可以博得你自己的原谅,你会告诉自己真的尽力了,你花了十二倍的努力想做好这件事情,但无论是运气不好还是实力不济你终究被命运残忍地淘汰了。但这没关系,因为你已经无法做的更好啦,所以你理应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原谅。

    就像沃尔特做的一样。

    沃尔特哪怕回到家里也依然保持在公司的思维。他要担当起一个“成熟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绝不让妻儿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所以他向妻子隐瞒了失业的事实,并希望能在谎言被戳破之前重新找到一份工作。这个鬼点子里最重要的诱惑是,他可以得到久违的妻子的尊重!她会看到他的坚强和勇气然后抱住他喜极而泣。天哪,这是多么美妙动人的画面!

    但沃尔特真是这样一个无比坚强而又勇敢的人吗?不,毫无疑问的不是,就好像我们也不是一样。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为自己表演一种“体面的失败”,以此来推托自己的一切责任,让自己不再需要痛斥自己软弱,不需再受良心的苛责。而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维持这种体面,而并非真正想承担责任。无论是向好友打电话咨询工作还是回家前在大街上打发时间,他根本没有想要努力地找到工作,而只是想找到一种“努力找工作的感觉”,而这两种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会去做,会去尝试,会向询问朋友关于工作的事,但他绝不会真正努力——他只需要“做过”就好。就好像我们在豆瓣上不断地点击“读过”,是为了维持一种不断读书的姿态,而不在于你究竟怎样读完了这本书。

    所以沃尔特很快就崩溃了,他无法在妻子面前假装哪怕一整晚,因为他完全缺乏必备的勇气,他心里的目的只是在不断渴求他人与自己对自己的原谅。但哪怕在崩溃前的最后一刻,沃尔特还是不忘维持他戏剧化的表演。“他面对着妻子摸着衬衣的纽扣,然后长叹一声颓然倒进椅子里,一只脚拉在地毯上,另一只脚蜷再身下。”耶茨在这里使用了残忍至极的描写作为结尾,他写道:“这是他一天做过的最体面的事”。

    这一点儿也不体面,这简直堪称世上最可怜的遭遇。因为他不仅拒绝让别人看清自己,甚至他自己也拒绝看清自己,拒绝承认真实的自己,他已经无法摆脱戏剧化的生活。

    所以沃尔特连自我也失去了,他的真实自我被排斥到了一个自己也不想发现的角落里。所以沃尔特好可怜,他好孤独。

    回到一开始。

    为什么沃尔特这么热衷于扮演这种戏剧化的角色,为什么他如此痴迷于这种“体面”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勇气接纳如此无能的自己。足球赛踢不过别人那么就中途受伤被当做英雄一样抬出去就好了,谈恋爱害怕被甩就让其他人把女朋友抢走让自己显得可怜就好了,自己注定会失败就像在体面的人一样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同情就好了。他明知自己的无能与无奈却不敢面对真实,于是只能以伪装的坚强作为自己的遮羞布,希望能以此获得别人的原谅。只可惜伪装的坚强从不是真正的坚强,他终究要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孤独的摸样。

    但是,有没有可能,哪怕是最后流露出的孤独摸样,同样也是“戏剧化”的一部分?所谓的“体面”被拆穿后,是否故意要将无比的脆弱与孤独流露给妻子以获得宽容和理解?是不是就好像有些人假装掩盖自己的“不幸”,只是想在最合适的时候爆发,以获得最好的效果?也许沃尔特无比地渴求被尊敬、被原谅,也许一切不幸都可以成为包装自己戏剧化的手段。

    如此残酷的评价也许对这位不幸的男人来说太苛刻了。但以他心里深深的孤独——那自我发酵无数遍的激烈情感为基础,又有什么思维回路不能酝酿呢?我想也许他自己也早已区分不开戏剧化的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区别。因为他的确是那么渴望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无论是痛哭流涕还是故作坚强,他只想让他人正眼看他一眼。或者,他只想让自己正眼看自己一眼。

    所以,如果有人能理解他。请拥抱他的痛苦,和他的孤独。

  • 我也曾如此孤独

    作者:思郁 发布时间:2010-01-24 15:29:11

    最初读《革命之路》的时候,对理查德•耶茨的印象并不好。那种中产阶级生活的疏离和乏味搁置我对他小说的热情。另外,那段时间,我还过多沉迷在托马斯•曼的小说世界里。很显然这两位作家根本不具备同一纬度,但是对曼笔下宏大叙事的痴迷还是一定程度扰乱了我对耶茨的判断。这种情况,直到读了《十一种孤独》后才有所改观。

    米兰•昆德拉曾说,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因为只有在历史中,人们才能抓住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发明,什么是模仿。换言之,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存在,对于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坠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坠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就如同我之前读《革命之路》和现在读《十一种孤独》一样,对耶茨的印象也判然有别。因为这两部小说很显然分属不同的历史序列,理查德•耶茨不是托马斯•曼的历史,但是《十一种孤独》所表露出的一个优秀小说家的特质,很自然的让耶茨归属于由约翰•契佛、伯纳德•马拉莫德、唐纳德•巴塞尔姆和雷蒙德•卡佛构成的艺术历史中,他们同属一个历史序列,他们都是当代短篇小说最伟大的实践者。

    《十一种孤独》是耶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62年。我很喜欢这个短篇的名字,十一种孤独,十一个不同的故事,十一种失败的人生,一种悲观的现实主义氛围渲染其间。我们仿佛能够感知到那种灰暗的色调,沉闷的人生,乏味的生活,毫无希望的未来,这一切都令人很自然地想起现在正在火热的卡佛。也许只是一种巧合,耶茨写美国日常普通人和失意者的小说在卡佛正受到火热追捧的时候出版。博尔赫斯说,伟大的作家总是书写着他的先驱。耶茨的短篇小说的写法影响了他的后来者,其中就包括卡佛。但是现在吊诡的语境中,却是卡佛影响着我对耶茨的阅读印象。在这个现实主义风格和短篇小说谱系中,耶茨和卡佛他们都是美国平民生活的代言人,精神上契合的同类。

    十一个孤独者的故事,每一个都能在我们身边发生。耶茨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瘟不火的语言,一点点地吸引着我们渐渐深入到那个无奈者的世界,静静等待着与心共鸣的那一刻发生。之前读卡佛,我一直都在想着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他们笔下的那些小人物,除了能发现自身的影子,是不是还有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考量?我们读小说自然想获得一种与现实不一样的生命状态,比如小说中有一丝丝的彩色、希望、乐观和救赎,能有片刻的安宁抽离出无奈的现实那也是好的。但是这种希望是无法在卡佛和耶茨的小说中找到的,那我们能从他们的小说中收获什么呢?是不是可以从审美实践上考虑,日常琐碎的生活也能带给我们一种对美的诉求?也许日常生活,它并非只是无聊、重复和平凡,偶尔的瞬间也能感知到美的存留。一首从隔壁传来的钢琴曲;轻叩窗棂的微风;远处的一次短暂的眺望;陌生人的一次问候……这些平常琐事的氛围在我们个人的隐私事件中打上了无法模仿的独特印记,从而能在时间悄无声息的流逝中脱颖而出,愈加清晰难以忘怀。因这种缘故,我可怜着那个被同学排斥的小男孩文森特•萨贝拉;(《南瓜灯博士》)我体味着那个理想主义破灭的小文人索贝尔;(《与鲨鱼搏斗》)我同情着那个因为被女孩甩掉,为了发泄愤怒情绪而被捕的退伍军人。(《布朗宁自动步枪手》)当然,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工人》中那个年轻作家,他身上承载着更多耶茨自己的身影。年轻的作家,崇拜海明威,渴望有一天可以去巴黎,“也许我们在那里碰不到葛特鲁德•斯泰因或埃兹拉•庞德这样的人,也许我写不出《太阳照常升起》,但对我的海明威计划而言,最初的自我放逐是必不可少”。作家有一天看到了招聘写手的广告,一个出租车司机要求把他与乘客的故事写成小说,每篇挣二十五美元。当然,后来他发现上当了,只能挣到五美元。作家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雇佣文人,但他觉得他们之间仍然存在高低明显的鸿沟,他是具备某种未知荣耀的作家,自然在精神气度上要高人一等。直到有一天,司机出现在了作家的门口。耶茨在这里对作家想保持可怜的自尊的描述充满了反讽和调侃:“我记得让他发现我家如此简陋反令我有一种波希米亚式的骄傲;我猜我有种自命不凡的想法,让伯尼•西维尔(出租车司机)明白人们会贫穷与聪明兼而有之,对他不会有什么伤害。”

    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过多堆积对耶茨的敬意了。我只想说,那样可怜的生活,那种波希米亚式的骄傲,我都曾经有过,这就足够了。

    思郁

    2010-1-8书

    十一种孤独,【美】理查德•耶茨著,陈新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定价:20.00元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608+)
  • 内容齐全(238+)
  • 无多页(554+)
  • 体验差(314+)
  • 微信读书(560+)
  • 推荐购买(179+)
  • 傻瓜式服务(160+)
  • 愉快的找书体验(216+)
  • 下载快(663+)
  • 购买多(679+)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5-01-16 04:35:1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通***蕊: ( 2025-02-02 17:20:0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游***钰: ( 2025-01-31 09:33:3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晏***媛: ( 2025-01-28 07:58:10 )

    够人性化!

  • 网友 饶***丽: ( 2025-01-15 20:55:5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5-01-21 00:13:16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丁***菱: ( 2025-01-07 04:53:30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方***旋: ( 2025-01-17 14:43:46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孙***夏: ( 2025-01-27 23:27:1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龚***湄: ( 2025-01-07 17:47:3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蓬***之: ( 2025-01-26 00:40:49 )

    好棒good

  • 网友 訾***晴: ( 2025-01-09 13:36:2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郗***兰: ( 2025-01-27 19:07:1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融***华: ( 2025-01-08 20:54:4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汪***豪: ( 2025-01-25 20:08:44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辛***玮: ( 2025-01-14 03:58:3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