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边境 epub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epub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爱的边境epub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爱的边境 epub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费米娜文学奖得主阿摩司·奥兹等文学巨匠至爱推荐。
伯恩斯坦奖等10项大奖加冕,20余国版权售出。《卫报》《出版周刊》《国土报》等挑剔的媒体给出一边倒的好评。更被《国土报》评为年度小说。
因为有可能「鼓励两族通婚」,甚至「危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的身份认同」,本书被以色列教育部从高中文学课的推荐书单中移除,却越禁越畅销。超过260家媒体争相报道此书,助力此书成为现象级的国际大奖畅销书。
【内容简介】
《爱的边界》是拉宾雅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讲述以色列翻译家莉雅特旅居纽约时邂逅了来自巴勒斯坦的艺术家希米,两人谱出意外的恋曲,却难以突破种族和身份问题的障碍。随着莉雅特回国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双方家人的压力自边境处传来,而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也在两人的关系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藩篱。爱情是否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
【媒体推荐】
仇恨只会播种仇恨,但是爱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S.A.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读者)
《爱的边境》全面展示了政治事件是如何侵蚀只想安稳生存和相爱的普通人的生活。优秀,精妙,同时让人坐立难安。 ——约翰·班维尔(布克奖 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就算是那不均等地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悲剧也不能使得这个珍贵而优雅的爱情故事失色半分,沉浸在这精妙绝伦的字里行间..我内心震动。
——阿摩司·奥兹(费米娜奖 歌德文化奖得主 2016年度“国际文学人物”)
一个动人,未加缀饰又美丽无比的爱情故事,它的结局攫取了我的呼吸。
——《设计师》杂志
拉宾雅的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发生在来自特拉维夫的犹太女孩和来自希布伦的巴勒斯坦男孩之间的禁忌之恋,一本真正担得起绝美称号的小说。
——《卫报》
引人入胜又令人喜悦。 拉宾雅用优美的笔触让这个故事在一季一季中循环往复,将莉娅特与哈米的生活和爱情描绘得生动真实又令人难忘。
——《出版周刊》
拉宾雅是一个真正尊重自己笔下人物的大方作者。她的作品反映出的正是那种真正的写作能力所具有的坦诚与质朴。她无疑是擅长处理细节的,但与此同时又不曾拘泥于微处,这正是将她这类作家与其他在写作时耍小聪明的作家区分开来的一点。
——《以色列国土报》
书籍目录:
第一章:秋天
第二章:冬天
第三章:夏天
作者介绍:
朵莉・拉宾雅
享有极高声望的以色列著名作家,著有《爱的边境》《波斯新娘》等多部小说。她曾先后赢得伊扎克奖、总理选择奖、伯恩斯坦奖等数十项大奖。
2016年以色列从推荐书单中把《爱的边境》移除引起了国际舆论大爆炸。《爱的边境》在20多国热卖并被《国土报》评为年度小说。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同样地,我没有告诉她,我们是多么享受在一起大笑的时刻,因为能让彼此开心而感到多么的欢喜,就像两个小孩子。我没有告诉她,我会收集一整天里的小细节和趣闻,只为在晚上的时候和他分享,这样我就能听见他笑,我也会跟他一起笑,我没有告诉她,那些我觉得他能真正理解我的时刻,他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我稀奇古怪的想法。我能看到他充满智慧的双眼,他瞳孔集中着注意力的时刻;我能看到他心灵的车轮正在和我的思想以完美的步调一同旋转。在如此这般的每分每秒里,我感觉那样简单、那样满足、那样舒服。我们好奇心会一同被点燃,然后再一起兴致勃勃地思考。在那些我们不断交谈的时刻,我觉得如果我曾经对自己感到困惑,如果我曾经是一团难以分辨的谜团,那么他现在就在一步步地走近来了解我,来回答我所有的疑问。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多快就能兴奋起来,像是一片被我的火焰点燃的荒原燃烧着,永远热切。他渴望着我,在我身边舞蹈。我们共有的那些美妙的夜晚就像一个个无尽的苹果,只要你褪去它的外衣,它就会再次变得新鲜无比。那些我们共享的幸福,它融化在每一次轻吻中。不论两人一起还是单独一人,我们都觉得幸福。它是怎样地在掏空我们,又填满我们,之后再一次耗尽我们彼此的气力。当我们拥抱着躺在毯子下时,我们包裹着彼此,像陷在同一个鸡蛋中的两只蛋黄,躲在我们共同的壳里,在黑暗中躲在彼此的身体里,被爱满足、被爱填满。我们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像山洞中光着身子的男女,像两只相互盘绕的章鱼——我在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几乎变成了他。我离他那么近,我和他一同融化,我几乎能感受到变成他的感觉。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费米娜文学奖得主阿摩司·奥兹等文学巨匠至爱推荐。
伯恩斯坦奖等10项大奖加冕,20余国版权售出。《卫报》《出版周刊》《国土报》等挑剔的媒体给出一边倒的好评。更被《国土报》评为年度小说。
因为有可能「鼓励两族通婚」,甚至「危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的身份认同」,本书被以色列教育部从高中文学课的推荐书单中移除,却越禁越畅销。超过260家媒体争相报道此书,助力此书成为现象级的国际大奖畅销书。
【内容简介】
《爱的边界》是拉宾雅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讲述以色列翻译家莉雅特旅居纽约时邂逅了来自巴勒斯坦的艺术家希米,两人谱出意外的恋曲,却难以突破种族和身份问题的障碍。随着莉雅特回国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双方家人的压力自边境处传来,而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也在两人的关系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藩篱。爱情是否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
【媒体推荐】
仇恨只会播种仇恨,但是爱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S.A.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读者)
《爱的边境》全面展示了政治事件是如何侵蚀只想安稳生存和相爱的普通人的生活。优秀,精妙,同时让人坐立难安。 ——约翰·班维尔(布克奖 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就算是那不均等地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悲剧也不能使得这个珍贵而优雅的爱情故事失色半分,沉浸在这精妙绝伦的字里行间..我内心震动。
——阿摩司·奥兹(费米娜奖 歌德文化奖得主 2016年度“国际文学人物”)
一个动人,未加缀饰又美丽无比的爱情故事,它的结局攫取了我的呼吸。
——《设计师》杂志
拉宾雅的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发生在来自特拉维夫的犹太女孩和来自希布伦的巴勒斯坦男孩之间的禁忌之恋,一本真正担得起绝美称号的小说。
——《卫报》
引人入胜又令人喜悦。 拉宾雅用优美的笔触让这个故事在一季一季中循环往复,将莉娅特与哈米的生活和爱情描绘得生动真实又令人难忘。
——《出版周刊》
拉宾雅是一个真正尊重自己笔下人物的大方作者。她的作品反映出的正是那种真正的写作能力所具有的坦诚与质朴。她无疑是擅长处理细节的,但与此同时又不曾拘泥于微处,这正是将她这类作家与其他在写作时耍小聪明的作家区分开来的一点。
——《以色列国土报》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
由巴以爱情引发的联想
作者:一只胖球球 发布时间:2018-01-22 14:34:23
-
突破爱之边境
作者:草原上的咩咩羊 发布时间:2018-05-11 14:43:58
在一个被FBI造访过的日子里,你遇到了一个男孩。说不清楚是冥冥中注定还是荷尔蒙的吸引,反正,你跟着他去了他的工作室。第二天,你从他的床上醒来。
你们生活,你们相爱,你们的日子奔腾向前。
像世界上大多数情侣,你们相爱,你们也有分歧,你们也许能最终走向婚姻,也许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突如其来的一见钟情并不意味着琴瑟和鸣。
然而,这却是一份被“规定了期限”的爱情,你们带着计时器倒计时地,甚至是得过且过地相爱。
因为,你们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阿拉伯人。
一位来自以色列,一位来自巴勒斯坦。
所以,所有平凡的情节都变得不再平凡了。
小时候,我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就会成为名著。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罗密欧和朱丽叶不能在一起。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怪,秦岳不通婚、潘杨不通婚……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大到国仇家恨都会被时间稀释,而“火药桶”的恩恩怨怨,不但无法被时间稀释,而且还在时间中变得更加浓烈。
所以,不可能的想要成为可能,而突破不可能的最终证明是悲剧,将美好撕碎给你看,成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实生活中,却成就不了任何人,甚至是一对普通的情侣。
如果我是他们,一定都不要让它开始——但是总会有人让它开始。除了对冲破羁绊的爱情的赞叹,更多的,是普通人对于和平的呼唤。什么时候,能够将一切看起来正常实际并不正常的变为正常?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那么恨呢?恨是从何而起,而且还如此刻骨仇恨?爱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但是爱却不是无所不能,爱做不到完满与相守。所以,怎么样的故事情节似乎已经不重要,我想,《爱的边境》是一种寄托,寄托了作者,也寄托了大多数普通呼唤和平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期望。
现实中,更多的是书里给你讲述的残忍的故事。
一直以为这个故事有反转,但是从头到尾,男女主角都是普通的年轻人。争执一旦到了国与国的争端上,唯一的解决方法也是略过不提,就像未曾发生。他们不能解决巴以冲突,也做不到让双方亲人与朋友理解他们所谓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当然不会像他们所向往的那样,但是我想,来自以色列的犹太人和来自巴基斯坦的阿拉伯人相爱的故事,尽管少,还是应该有的。尽管结局都不会好,但是,他们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勇敢的,更为消弭仇恨实验了一种可能。
站在这对立双方的背景之外,作为读者,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太过于乏味,散文化诗意的表达似乎将爱情修饰的更加美好,或者是凄美,可我们都喜欢热乎乎有温度的相爱。
-
爱无边境
作者:敏儿 发布时间:2018-02-10 18:44:27
《爱的边境》是以色列作家朵莉·拉宾雅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想要了解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就要先科普一下,关于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历史问题。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复杂性非同一般。
在这个故事里确实有两个民族,但不幸的是只有一片大陆,这个事实是不会被这世界上所有的那些边界、围栏、分界线和路障所改变的。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公元前一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之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19世纪末,随着“犹太复兴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地区,从此冲突不断。
当以色列亲吻阿拉伯,爱情没学过地理,所以不识边界。来自以色列的翻译家莉雅特,与来自阿拉伯的艺术家哈米偶然的邂逅,一见钟情,在能够预知的六个月里,他们谈了一场没有国界的恋爱。这场恋爱终是得不到祝福的,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哈米就是她的秘密爱人,见不得光。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们想要走下去,冲破爱情的枷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作者善于观察,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描写都很入微,把平常人的生活点点滴滴,他们之间的爱情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同大多数情侣一样,他们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相识在秋季,一起走过了冬季和春季,尽管后来他们也会因为政治问题而争吵,莉雅特对待国家问题的固执己见,而哈米不想伤害其感情,一直克制着,珍惜所剩不多的时光,也许这场恋爱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这不是他们的错,这一切都源于各自的民族信仰不同。
在分手的一刹那,也许就意味着永远的分离。虽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爱情无国界,可以跨越种族,但是真正处于那样的历史环境下,种族信仰、国家利益似乎高于一切,如果选择了爱情就是选择了背叛。
虽然这本书被以色列教育部门从高中书单中剔除,这也不能阻挡它的热销,越禁越热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希望能够摆脱战乱,自由通婚,看来和平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仇恨只会播种仇恨,但是爱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
-
钟志清:爱能否跨越边界?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2-10-19 17:17:17
(《读书》2022年10期新刊)
父母来自伊朗的朵莉·拉宾雅(Dorit Rabinyan)是当今以色列文坛一位备受瞩目的杰出女作家。她用夹杂着波斯文化元素的希伯来语揭开了以色列一个特殊族裔群体——伊朗犹太人的面纱。这一族裔群体在以色列国家的政治版图中多年处于边缘化地位,在中国更是鲜少得到关注。
以色列伊朗犹太人是指从伊朗移民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这一群体在伊朗拥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大帝征服巴比伦时期。《圣经》中的《以斯帖记》写的就是波斯宫廷内部犹太人争取生存的故事。尽管时至今日,尚未有考古与历史研究证明位于伊朗哈马丹神龛里的墓确属以斯帖,但是,学界一般认为犹太人从那个时代起就生活在波斯,即后来的伊朗。
朵莉·拉宾雅(Dorit Rabinyan)(来源:thesophian.com)
现代伊朗犹太人与以色列国家的关联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在伊朗产生了影响,伊朗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几经沉浮,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达到其黄金时代。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这一历史事件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伊朗犹太人移民以色列。按照统计,早在一九四八年到五十年代中期,便有五万多伊朗犹太人移民以色列。五十年代中后期到一九七八年,又有大约两万五千人移民。一九七九年伊朗革命后出现了新的移民高峰,一九七九年,大约两万犹太人离开伊朗,一部分人移民到以色列,另一部分人移居美国和其他国家。目前,以色列境内的伊朗犹太人超过十三万五千人,其中大部分出生在以色列。
拉宾雅的父母是在五十年代初抵达以色列的第一代伊朗犹太移民,他们定居在特拉维夫附近的卡法萨巴(Kfar Saba)。与其他移民到以色列的东方犹太群体类似,多数第一代伊朗犹太移民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专业人士所占比重较小,无疑也遭受到操纵国家话语霸权的欧洲犹太人的歧视。况且,他们使用波斯语,与使用希伯来语的本土以色列人交流非常困难,与来自其他中东国家讲阿拉伯语的犹太人的交流也有很大障碍。加之,他们在新犹太国家被要求抛弃其文化价值与习惯,以便接受一种新型的以色列身份。类似的文化歧视令移民以色列的伊朗犹太人非常挫败,他们消极抵抗国家政策,主动与社会隔离,自我边缘化,有些人甚至决定重新回到伊朗。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四八到一九五三年,便有大约百分之七的伊朗犹太人决定重回伊朗。
《爱的边境》, [以色列]朵莉・拉宾雅 著,杨柳婧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但是,伴随着下一代在以色列出生,以色列境内伊朗犹太人与欧洲犹太人之间的文化隔膜逐渐得到缓解。新一代伊朗犹太人通过在以色列接受教育和服兵役等举措,适应了以色列的生存环境,能够教父母如何做以色列人。父母为了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也去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复国主义理念。在渐趋适应并融入以色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伊朗犹太人在以色列政治生活中担任了要职。比如一九五七年随家人移民以色列的莫法兹(Shaul Mofaz),相继担任过以色列国防部长、交通部长和副总理。一九五一年随家人移民以色列的卡察夫(Moshe Katsav)曾经担任以色列第八届总统。当然,伊斯兰革命之后移民以色列的伊朗犹太人同样面临着融入以色列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困难,他们对以色列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情势抱有一定的期待,而以色列又无法符合这种期待,因此矛盾仍然在继续。
拉宾雅属于第二代伊朗犹太人,也可称之为伊朗裔犹太人。她出生于一九七二年,在以色列接受教育、参军、担任新闻记者等。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与其他第二代东方裔犹太作家不同,拉宾雅没有直接把流散地语言,具体地说是波斯语直接转换成希伯来语,但却继承了波斯语中的某些文化元素,如韵律、乐感等,将其转换成地道的希伯来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其处女作《波斯新娘》(一九九五)以祖母的故事为蓝本,揭示了伊朗某古老犹太社区童婚制对女性的戕害。第二部长篇小说《我们的婚礼》(一九九八)的背景转换到当代以色列,但与早期作品在主题方面具有关联,再现的是移民以色列的伊朗裔犹太人被边缘化及其难以融入以色列社会的困境,尤其反映出负载着古老文化传统的移民能否完成身份重塑、融入以色列社会的问题。
耶路撒冷旧城的西墙(来源:pewresearch.org)
第三部长篇小说《爱的边境》(二〇一四)则触及中国读者所关心的巴以问题,揭示出当代以色列语境中不同族裔群体的命运。《爱的边境》的情节源自拉宾雅的个人生活经历。二〇〇二年十一月,身为富布赖特基金得主的拉宾雅在纽约结识了巴勒斯坦艺术家哈桑·胡拉尼,并与之相恋。胡拉尼一九七四年出生在位于西岸的希伯伦,曾经就读于伊拉克的巴格达艺术学院。二〇〇一年到纽约举办画展,后在纽约继续学画,画画,二〇〇三年回西岸探亲,在一次旅游时途经多年未曾得见的地中海,下海游泳时溺水身亡。拉宾雅恩悲痛之余,搁置自己撰写了一半的小说,耗时多日记载他和胡拉尼的爱情经历,这便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长篇小说《爱的边境》。
小说以其独创性一举夺得当年的伯恩斯坦奖,引起了以色列读者的广泛关注。二〇一四年七月,加沙向以色列投掷了多枚炸弹,以色列人在防弹掩体中阅读这部作品,对巴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后来,小说入选以色列公立学校阅读书目,目的是要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巴勒斯坦人。但在二〇一五年,以色列文化部命令将此书从中学生阅读书目中删除,认为这部反映以色列犹太人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爱情的作品会变相鼓励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跨种族婚姻。以色列文化部长甚至公开宣称拉宾雅恩是民族的敌人,作家本人也遭受到生命威胁。这一禁令把一部文学作品转化为政治宣言,在以色列引起轩然大波。以色列的顶尖级作家奥兹、约书亚、格罗斯曼和沙莱夫纷纷表示抗议,支持拉宾雅恩。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文化部的禁令反而推动了《爱的边境》的销售,使之在中东和欧美得到广泛接受,很快便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纽约时报》头版为之刊载了书评。面对舆论压力,以色列文化部不得不放松禁令,允许一些教育工作者讲授《爱的边境》。二〇一九年,小说被以色列超级影星、曾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的加多特(Gal Gadot-Varsan)拍成电影。
犹太复国主义”,也称“犹太圣会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带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建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图为1947年的一张犹太复国主义海报(来源:palestineposter
小说的希伯来文名为Gader Haya,字面含义为“树篱”或“藩篱”。这道藩篱既是政治边界,又是身份边界。现实生活中的以色列作家和巴勒斯坦艺术家在《爱的边境》中则以男女主人公的形式出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冲突、困境与死结喻示着巴以地缘文化政治话语中的种种复杂性。
小说开篇便向读者展现出以色列伊朗裔犹太人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身份困境。女主人公、来自以色列的丽雅特以富布莱特学者身份在纽约攻读翻译学,借住在朋友的公寓里。两位来自联邦调查局的成员例行公事,对她进行盘问。其伊朗犹太移民后裔的身份显然引起联邦调查局警员的特殊“兴趣”:
“那你的亲戚还有住在伊朗的吗?”“没有,”我答道,这场对话的新方向使我逐步获得了信心,“他们都移民去了以色列,都成了以色列公民,自从——”
“那你自己呢?你最近去过伊朗吗?”
“完全没有。”
“你也许去哪里旅行过,”他再次尝试,“去寻寻根之类的?”
“如果你说这个的话,伊朗并不是一个绝佳的去处,”我向我的护照伸了下头,“他们也许会让我入境,但我不确定我能出来。”
他喜欢我的回答。他带着一丝丝微笑看着我的护照,把它翻回他用手指卡住的那页。
(中文版《爱的边境》10页)
寥寥数语,表明在美国这样与伊朗敌对的国家,主人公伊朗犹太后裔的身份显然非常敏感,以色列伊朗犹太人遭怀疑的概率远远大于本土以色列犹太人。女主人公遭受盘查的原因则是她这个外表看去极为中东化的女子在咖啡馆写作时遭人举报,举报者仅凭主观断定她是在用阿拉伯语写作。由此让人感受到“九一一”之后整个纽约城弥漫的紧张气氛,以及持有中东某些国家护照的居民得不到信任。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真的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了亲密关系,这便是构成小说中心情节的爱情故事。与之相恋的哈米一九九九年持艺术家签证来到纽约,经常被错认为巴西人、古巴人、西班牙人,甚至以色列人。身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很难凭借艺术才华在美国获得成功。就这样,两个来自异乡的边缘人在纽约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暂时忽略了民族之间的敌对界限,迅速地走到了一起。
特拉维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
但是,仅凭爱情无法跨越横亘在他们中间的界限。丽雅特出生在特拉维夫,那是一座拥有世界上最漂亮海滩之一的现代化海滨城市。丽雅特曾经与前任男友住在特拉维夫海边公寓,享受地中海的日出日落,潮涨潮落,且获得高级潜水证,在沙姆沙伊赫自由自在地潜水。而哈米这个在希伯伦长大的人,不会开车,不会游泳,不会放枪。这些特点表明他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在年轻的以色列人眼中显得不可思议。二人之间的反差实际上与以色列封锁占领地的现实状况有关。据哈米自述,他有生以来通过以色列国防军的重重封锁与道道关卡才见过三次大海,这里指的是加沙那片海域,他向往有朝一日加沙的海能变成大家的海,然后他们(他与丽雅特)“一起”学会在里面游泳。字里行间其实蕴含着一个巴勒斯坦阿拉伯年轻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与以色列犹太人平等生活的憧憬。与之相对,不太热衷于政治的以色列人丽雅特却难以理解“一起”的含义,或者说对其用法并不十分敏感。这种差异既表明这对异族情侣之间的情感隔膜,又预示着二者之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文化屏障,也可以说政治鸿沟。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在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内,伊朗犹太人尽管经历了前文所说融入以色列社会的痛苦,但是他们仍旧是犹太人,拥有优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社会地位。
以色列犹太人与异族通婚是一个社会现象,甚至如作家所言,触及以色列人害怕自己会失去中东身份的核心问题。丽雅特在与哈米交往时其实心怀模糊国族界限的恐惧,担心有朝一日其犹太身份会融入哈米的巴勒斯坦身份之中,害怕其犹太身份被吞噬——尽管她有意告诫自己,哈米代表的是个人,而不是巴勒斯坦民族。与哈米开始交往时,充斥在她脑海里的则是以色列宗教电台——以色列国家新闻台播放的宣传信息,称以色列每年都有年轻的犹太女孩被引诱皈依伊斯兰教,嫁给绑架他们的阿拉伯男人,还被带到乡村,被毒害,被殴打,和她们的孩子们一起挨饿,被像奴隶一样绑缚。以色列宗教电台哀叹这些“以色列的女儿”是“迷失了的灵魂”。这类联想一方面表明现实生活中阿以两个民族通婚,尤其是犹太女子嫁给阿拉伯男子在以色列社会得不到认可与祝福;另一方面,也表明主人公本人对与哈米的深入交往怀有难以去除的恐惧、疑虑乃至自责。这种纠结使她从来没有勇气向父母坦言与哈米的爱情,给姐姐也造成他们在一起不过是鱼水之欢的印象。
即使是奥林匹克冠军,以色列的阿尔乔姆·多尔戈皮亚特也无法和自己的女友结婚,因为根据东正教法律,他不被视为犹太人(来源:jpost.com)
从社会学层面看,近年的学术研究表明,以色列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年轻人之间的通婚现象有所增加。这些异族通婚的家庭成员跨越了集体标准与囯族界限,青年男女多因爱情而成婚,但是最终难以完全跨越以种族、阶级、民族、宗教为基础的集体身份鸿沟与社会秩序,进而暴露出种种问题。而犹太女子与阿拉伯男人之间的恋爱,或者通婚,则更让以色列国家深怀恐惧。按照以色列回归法,犹太母亲生下的子女即为犹太人,因此,犹太女子一旦嫁给阿拉伯男子,其后代无疑会成为犹太人,长此以往,甚至会对犹太种族形成一种威胁。就像拉宾雅恩的好友雅艾拉所说,即使在纽约,犹太女人与阿拉伯男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遭禁。而且,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以及巴勒斯坦人自然出生率增长极快,数十年后,犹太人或许成为那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对于年轻一代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来说,以色列归还“六日战争”时期占领的土地已经不再符合其期待,“两个国家”的概念也已经过时。他们把信念寄托在阿拉伯人的出生率上,并期待其变为现实。
从心理学层面看,女主人公的恐惧既来自对自身安全的不确定,也包括害怕自己会认同恋人拥有的巴勒斯坦人身份,这是犹太复国主义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丽雅特非常留心哈米用阿拉伯语与亲朋在电话中交谈时是否使用“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之类的字眼,甚至当告诉对方每个士兵在服兵役时期都会得到一部《圣经》时有种奇怪的背叛感,像是把机密情报交给了敌军。
约旦河西岸是以色列重要的犹太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孩童经常因为扔石子、涂鸦等行为而遭受以色列士兵的惩罚,这一冤冤相报的局面短期内不可改变(来源:postxnews.com)
两人关于国族问题的第一次争论由《圣经》引起,当年十八岁的丽雅特在参军时把颤抖的右手放在《圣经》上,宣誓效忠以色列国家;哈米则将其比作手持冲锋枪和《古兰经》,指责以色列用强大的军队对付平民。哈米盘问丽雅特是在哪年服兵役,进而将两人所代表的国族间的敌对推向一个小高潮,且与现实生活中的巴以冲突建立起联系。一个富有戏剧化的细节描写是,十五岁的哈米和几个阿拉伯男孩多年前因在希伯伦涂鸦一面旗子遭到以色列士兵逮捕,被囚禁四个月;在遭到逮捕的那一刻,他看到几个以色列女兵,丽雅特显然身在其中。丽雅特在脑海里无疑也浮现出与哈米擦肩而过的场景。换句话说,时空的转换使当年处于敌对方的二人融为一体。但现实中,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孩童经常因为扔石子、涂鸦等行为而遭受以色列士兵的惩罚,这一冤冤相报的局面短期内不可改变。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隐喻着两个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爱的边境》不再是发生在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是展现两个敌对民族之间复杂关系的国族叙事。
政治家们关于在巴勒斯坦这一片土地上能否建立两个国家的争论也成为情侣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哈米抱有双民族幻想。在他看来,巴以两个民族之间不可能施行公平的分割,无论是土地,还是水源都不可能公平分割,所有的河流最终都将流进同一片海域。就像风景与天空,同时属于两个民族。而丽雅特则坚决主张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只看重实际的和平条约及类似于“政治边界”和“国家主权”之类的术语。他们天真地企图说服对方,动摇对方的立场,或是毁掉那个立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那重复的、翻来覆去的、无用的争吵中。
如果说丽雅特与哈米之间的争论限于一对恋人之间,但关涉到时下阿以民族问题的话;那么随着情节的推进,丽雅特与哈米家人及朋友在饭桌上的争论则更多地表现在民族层面上不可调和的异议。哈米姐姐的朋友泽布拉对丽雅特在场感到不便,并不掩饰因其在场使用英语而感到心烦,她面带一丝微笑,高挑的眉毛里露出霸气,对丽雅特说:“你现在是我们的一员了。”这显然忽略了丽雅特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情感。而在聚餐接近尾声之际,哈米的哥哥瓦西姆与丽雅特之间就以色列现在与未来面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瓦西姆在争论时语言犀利,态度傲慢,充满敌意与挖苦,认为回到一九六七边界,乃至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之前没有边界的历史当中同样不可逆,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以色列将成为那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总体上看,丽雅特在阿拉伯人中是孤单的,缺乏生存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拉宾雅恩以敏锐的目光将巴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如果巴勒斯坦不能建国,其实对以色列也不乐观,引发的问题则是如果犹太人作为少数民族生活在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国家内,其安全系数如何?这些问题不知是否引起以色列右翼人士的深思?
两个年轻人的真挚情感能否跨越国族之间的敌对鸿沟,其实是本书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当哈米与丽雅特分别回到了拉马拉和特拉维夫,既是象征意义也是现实生活中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典型地理坐标之后,即使二人仅仅相距四十公里,但拉马拉与特拉维夫所代表的两个地理坐标永远难以交汇,二人也不可能再有机会见面。抵达特拉维夫的丽雅特重新回到熟悉的生活秩序和老习惯中,回到原来所有的细节和简单的舒适中。尽管哈米打破僵局,主动给丽雅特打了电话,从丽雅特的哽咽中也可以看出她对哈米真情依旧;但是在哈米生活的拉马拉,一九八七年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时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到处是废墟、武装、贫穷、绝望与疲惫。尤其是当时以色列正在西岸建造隔离墙,那是一堵灰色混凝土墙,蜿蜒远去,像一道丑陋的伤疤,把村庄和果园一分为二。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搁浅,这道隔离墙预示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之路遥遥无期;也预示着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的青年恋人可能会被永远隔离。小说结尾,哈米和另两个阿拉伯青年乘坐黑车避开以色列哨兵关卡来到雅法,投入大海怀抱,却溺水而亡。哈米之死,成了解决或者淡化这种矛盾的一种方式。
-
战争背后的爱情,该何去何从?
作者:w @ m 发布时间:2018-03-01 20:39:54
-
国境,边境
作者:元 发布时间:2018-01-26 16:20:42
哈米是死掉了么?
这是一个我所不了解的种族,我所不了解的文化,就是为了了解,所以读了这本书。虽然它不是单纯的剖析种族文化和差异,但却让我意识到那种文化和差异所带来的强大的冲击。
以色列,很早很小就从新闻联播中听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名词,巴以和谈,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中东地区…觉得那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国际问题,永远都在争端永远都在打仗,很奇怪那里生存的人们是依靠着什么样的勇气支撑着活着。虽然不喜战争,不喜武装冲突,但仍相信那里除了冰冷的武器,应该还是有着平常人间的温情!一直相信。
后来读《圣经》,当然只是作为了解文化而读,看到了犹太人的繁衍,但感觉那也只是一部分,摩西十戒?应该是太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彻底的形成的现代的他们,强烈的种族意识。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聊过希特勒,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还听他们说犹太人特别聪明。我似乎深信不疑,现在觉得,应该是他们那近乎执拗的态度,造就了专一,和精益求精吧?记得看过一个电影,叫什么来着?很有名,讲纳粹集中营,犹太人,一个父亲为了儿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活下去,一直在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他,教他对待生活,当所有人死去,这个懵懂的孩子活了下来,简直泪奔,简直伟大!为什么人数也不多的这些人,就要被视作另类,视作恐怖人士,就要剥夺他们很多?!这个世界允许有差异,允许有自我,允许有矛盾,为什么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就不能存在?不能和平的存在?为什么要允许有战争?!
就算是那不均等地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悲剧也不能使得这个珍贵而优雅的爱情故事失色半分,沉浸在这精妙绝伦的字里行间..我内心震动。爱情就那样悄然而至,即使再短暂,仍代表永恒!有人聚焦于爱情,有人聚焦于背景,有人聚焦于写法,有人聚焦于共情。我只愿这世上少些灾难,多些幸福,哪怕平凡,只求着一世平安。
有评论作者擅长处理细节的,但与此同时又不曾拘泥于微处,这一点我也很赞同,读起来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不觉繁琐疲累,稍有些意识流,需要全神贯注的跟着作者的思维,或许那战乱下的意识,需要我们更加柔情对待。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135+)
- 快捷(332+)
- 还行吧(128+)
- 无广告(122+)
- 排版满分(365+)
- 下载快(559+)
- 博大精深(328+)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 2025-01-19 05:43:14 )
还行吧。
-
网友 辛***玮:
( 2025-01-25 23:58:5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蓬***之:
( 2025-02-14 22:55:03 )
好棒good
-
网友 居***南:
( 2025-02-09 02:59:5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仰***兰:
( 2025-01-31 03:45:13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孙***夏:
( 2025-02-02 00:17:0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相***儿:
( 2025-01-24 20:58:1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曹***雯:
( 2025-01-19 20:53:3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温***欣:
( 2025-01-19 10:53:5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常***翠:
( 2025-01-21 04:47:27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寇***音:
( 2025-02-14 17:30:1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喜欢"爱的边境"的人也看了
-
深入剖析《XXX》:历史背景、核心议题与未来展望
-
大连凤鸣街历史街区:和式洋风建筑的文化交融与现代转型
-
吃玻璃的男孩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人本销售: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新模式
-
【预订】A More Humane Mother Goose: A Gentler Retelling of Beloved Mother Goose Nursery Rhymes, Plus a Draw and Tell Story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掌握经济法,轻松通过会计中级职称考试——全面复习指南
-
分子医学与病原学实验教程:全面解析与实践指南
-
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和《海上花列傳》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黏土炼金术:从零开始打造你的专属手办世界
-
新东方GMAT词汇精选:全面解析与实战指南
- 探秘西藏艺术: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 神奇的眼脑直映快读法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秘概率论起源:《The Book on Games of Chance》的深远影响与预售指南
- 《四库全书》套装书籍:国学经典的现代传承与阅读体验
- 七十述怀:努埃曼的自传 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全球视野下的房地产法律制度:关键概念、实践案例与发展趋势
- 庄子集释(上中下)(全三册)新编诸子集成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新零售模式深度解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探索
- 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影响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勇敢爱自己:克服挑战,拥抱内心的力量
- 小学生作文全面提升指南:从构思到实战的全方位教程
- 老狼老狼几点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看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苏博回溯吴地与中原交流
- Color Atlas/synop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提升地理认知的最佳工具:14.2cm中文政区贴纸地球仪
- 掌握Pro/ENGINEER Wildfire 4.0:从入门到精通的产品设计指南
- 邺城考古:揭秘古代城市规划与文化特征
- 固体的冲击波压缩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核心理念、技术方法及跨文化实践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