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何以敦煌”在上海:身临其境走进莫高窟

视频:徐明徽 薛松(01:32)

9月20日,“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的形式呈现,是有史以来敦煌文化艺术展品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展出。

澎湃艺术获悉,此次展览从敦煌研究院调集了168件/套具有代表性、极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临本。其中,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等多件文物珍宝均为上海首展。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绵延万里的丝路,犹如一条玉带,在沙漠与绿洲间蜿蜒。敦煌,是这绵延长路上的一颗明珠,在这里,有彪炳千年的文明印记。

从展厅入口,石黄的铺色瞬间将人带入漫漫戈壁,耳边仿若响起悠悠驼铃,充满无限遐想。展览第一单元“丝路·敦煌”从伟大的张骞“凿空西域”、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开始,多元文化的汇聚,让敦煌这朵戈壁之花盛放,让阳关玉门关千古传唱。

展览第二单元“石窟·净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1:1原窟复制敦煌极具代表性的6个经典石窟:西魏第285窟、盛唐第45窟、盛唐第320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元代第3窟。

展览现场,285窟

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把西魏285窟称作“万神殿 ”,因为窟内容丰富,既有佛、菩萨、飞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娲、雷 神、雨神、婆罗门教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灵。该窟位于莫高窟中部二层,主室为覆斗顶方形窟,窟正壁(西壁)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两侧小龛内各塑禅僧像,左、右壁各开四个禅窟。此窟保存完好,其右壁有西魏大统四、五年(538、539年)的造窟题记数方,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

展览现场,45窟

45窟复制窟 展览现场

第45窟则被称为“精美塑像馆”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一组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 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盛唐印象。

盛唐第320窟复制窟 展览现场

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建于盛唐晚期,主室覆斗形窟顶,正壁敞口龛内塑像存一佛、一弟子、二菩萨;龛顶画说法图一铺,龛口沿画团花边饰,龛下底层壁画为盛唐 画供器等,表层为宋画供养人及狮子。

盛唐第320窟 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上的飞天

此窟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上部的四飞天一前一后分拥两列;前两身对称地拥护在华盖的左右两侧,一手撒花,一手接引,身材婀娜多姿,飘带跃然有声,后面两身飞天对称紧随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势,长长的飘带衬托出飞行中轻盈灵动的体态。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西方极乐界文的美妙境文,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

“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 展览现场

“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央的位置留给了“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窟平面横呈长方形,石胎泥塑涅槃佛像身长15.80米,右胁而卧,神态安详,唇含笑意,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景象。与此涅槃像相呼应,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画描绘的是弟子与界俗人物的举哀图,呈现了他们得知佛陀入灭后极度悲恸的场景。

晚唐第17窟

晚唐第17窟则是一把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此窟原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窟)内发现了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中亚、西亚及欧洲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堪称“打开中界纪界文历史的钥匙”,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敦煌学”热潮。

元代第3窟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

元代第3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此窟左(南壁)、右(北壁)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一铺,均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出侧面相,画像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蕴藉、庄重;特别令人称赏的是丰富多彩的线描,衣裙如兰叶,如折芦,人物面容、肢体则用挺拔遒劲的铁线描……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而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创造即告结束。

展览现场

《北凉石塔》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汇集敦煌研究院馆藏展品共计168件/套,其中有六件重量级国宝文物是首次亮相上海。

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现存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石塔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残存11行。其形制、图案、铭文中西元素交融,是佛教东传中土并与中国文化融合、逐步本土化的见证。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包容互鉴的过往。此碑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额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周围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

展览现场,《圣历碑》

国家一级文物《圣历碑》则证实记录了莫高窟开凿时间,碑主李义,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碑身文字除记录李氏家谱外,还概述了莫高窟营建史:“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 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该碑是研究敦煌历史及莫高窟营建史的重要资料。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原件 展览现场

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三段此次也齐聚上海首展。藏经洞文物《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是1000多年前遥尊中原王朝为正统的敦煌当地归义军衙府公务用酒的“流水账 ”,由于历史原因它被一分为三,一段存于中国,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献回国,开创了敦煌文献回归故里的先河;一段仍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它反映出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展览现场

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也首次来到了上海。“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于1965年在莫高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缝中发现。这幅残缺的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侧菩萨侍立,莲台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五位供养人,下方绣有发愿文,为已知最早的满地绣像及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其针法独特生动,色彩极具装饰性,魏碑书法具大家风范,人物服饰、发愿文字等包含大量的历史信息。

《全天星图》局部 展览现场

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展览现场

展览还呈现了六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和“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展览现场的临摹壁画

展览现场的临摹壁画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敦煌壁画之美,此次展览呈现了85幅临摹壁画,这些临摹画作者均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敦煌研究院前辈。

展览现场

五台山图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李振甫临摹

敦煌研究院文博馆员华尔洁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前辈通过原样临摹、客观临摹、研究性临摹呈现出的作品,这部分作品到现在为止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如今也被我们当做文物一样对待。经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原洞窟的壁画可能又消退了一些,没有那么清晰了,这些作品就成为了我们能考证原壁画的珍贵资料。另一方面整理、研究性临摹,是老先生们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古代服饰颜料的研究,把褪色、变色的壁画考证出来,所以又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女供养人 莫高窟第9窟 晚唐 史苇湘临摹

普贤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赵俊荣临摹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呈列的临摹壁画类型囊括了装饰图案、故事画、图案画等,壁画中人的世俗百态,作为信徒们联结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的隐秘线索串联起无数定格成画的世情瞬间,虽不能直接表现社会民生,却也婉转地映照出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场景。

嫁娶图 莫高窟第445窟 盛唐 李其琼临摹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也是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的重磅文化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平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次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是上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实践。上海旅游节已经在世界上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而敦煌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一张中国文化名片,彼此是双向赋能。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到上海,身临其境看敦煌。”

展览将展至12月20日。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